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趣味生活
驿站在元代叫什么(驿站在元代叫什么名字)
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,即已形成驿传制度。驿站的职能,首先是传递公文,保证中央王朝政令的畅通和上下级信息的沟通,为古代国家统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驿站为交通道路上的要点,沿着道路设置,一般以人一天能够行走的路程——六十里为距离设置。
一、元代曲靖的驿站
元代疆域辽阔,横跨亚欧大陆,不得不发展交通,强化驿站制度,作为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手段。元朝的驿站叫“站赤”,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。
驿站的设置,均是位于重要交通要道上,这是元代站赤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。驿站除传递公文外,还要负责过往官员、公差的接待,不同身份的人,接待供给标准是不同的。驿站属于国家机构,相关人员的开支以及接待费用,全部由官府供给。
元代云南省对内地的主要交通路线,都是先北入四川,再转向其他地方。为此,云南境内驿站的设置,也是由北到南,沿着四川进入云南的道路沿途设立。
历史上,四川进入云南的道路主要有东西两条,另外还有不少其他分支路线。西路为通往滇西地区的主干道,即灵关道,也叫清溪道。东路为通往滇东地区的主干道,即五尺道,从四川宜宾出发,沿着大关河谷溯流而上,进入昭通。
五尺道进入昭通以后,分别折向东西两支路,东支路经过威宁、宣威、沾益进入曲靖;西支路经过鲁甸、会泽、沾益进入曲靖。同时,由四川泸州南下进入云南的路线,在威宁与东支路连接,这条道路是元代云南通往北京最重要的通道,明代被称为滇黔西路。明·杨慎《滇程记》:“中州达滇有三路……起泸州,溯永宁,走赤水,达曲靖,曰西路。唐天宝中,出师伐南诏,亦由此进。至元世,始开邮传,今因之焉。”
五尺道——滇黔西路抵达曲靖以后,又分为两支,一支西向,经过昆明通往云南其他地方;一支南向,经过陆良、师宗前往广西,这条道路为南宋时代(云南为后理国时期)形成,为马匹贸易的要道,被称为邕州道。元代在滇东地区设置的驿站,即是沿着这些道路分布的。
元朝政府在滇东境内共设有八处马站,其中沿着五尺道沿途由北向南设置的有两处:元代改南诏大理国东川郡为必畔万户府,后改置为东川路总管府,必畔站因此得名。乌撒宣慰司所辖必畔站即位于东川府城中、今天会泽县金钟街道乌龙募村。法纳河站,法纳河即法纳江,为今天会泽县境内的牛栏江,曲靖路所辖法纳河站位于今天会泽县与沾益区交界、地处牛栏江畔的德泽,历代均为曲靖府与东川府的交通要点,清代建有牛栏江大桥,以方便两地交通。至今仍然是一个连接曲靖与会泽的交通枢纽。法纳河站是设置在东川府与曲靖府之间的一个关键性驿站,这个驿站的设置,证明了当时和之前东川府通往曲靖府的道路,是一条距离最短、路途基本沿着沟谷而不需要翻山越岭的路径。
沿着滇黔西路沿途由北向南设置的也是两处:火忽都站位于今天沾益区炎方镇,不鲁吉站位于今天沾益区盘江镇松林村,均为蒙古语地名。抵达曲靖后分道设置的有四处,每个方向两处。西向昆明的马龙站位于今天马龙县城,蒙古都站位于今天马龙县马过河镇照和村,元明两代为连接曲靖府与寻甸府的交通要点。南向广西的陆凉站位于当时陆凉州城、今天陆良县板桥镇旧州村;豆温站位于今天师宗县龙庆乡豆温村。豆温村地处师宗县东南方,继续前行沿南盘江河谷,是一条进入广西最短的捷径,为曲靖府通往广西的一个交通要点。这个驿站的设置,证明了当时和之前邕州道,由陆良进入师宗以后,并不折向元代未设驿站的罗雄州(今罗平),而是直接前往广西。明代通往广西的道路改道由罗平进入贵州,再折向广西,豆温站失去作用而不再设置。
二、明清曲靖的驿站
明清两代每个驿站设置驿丞一人,为不入流的吏员。每个驿站的驿丞还领导着数十名驿卒,负责驿马的豢养,迎来送往接待过往的官差人员。
元代都城在北京,云南通往京师经过四川省,因此云南省的驿站由四川进入,为南北走向。明代在保留大部分元代设置驿站的同时,新增加了许多新的驿堡。明初定都南京,并且明军由南京出发由东向西征服云南,云南通往京师必须通过贵州、湖南,为东西走向。这条道路被称为滇黔东路。明·杨慎《滇程记》:“中州达滇有三路……出湖藩,转辰、沅,经贵州,曰东路。肇自庄蹻,立传则自国朝始也。”
这个方向元代没有设置驿站,因此明朝只有重新增设,战时为保障征滇大军的后勤供应,平定云南以后,则为了保障云南与京师的政令、信息通畅。
明军征服云南以后,为了保障朝廷政令通畅,信息传达及时,朱元璋即命令黔西、滇东一代的彝族土司们修路置驿。从东面通往云南的滇黔东路沿途,从此以后便布满了驿站。这些驿站,在云南境内,由东到西,贯穿了整个云南省,是明清两代云南省最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明代在云南境内的驿传体系特点之一是驿与堡并用,明军置堡戍守交通沿线,这些军堡同时也担负驿站的任务,军堡与驿站合而为一,被称为驿堡。
明代曲靖境内交通路线主要由继承自元代的滇黔西路、明代称为乌撒道(包括通往广西的延长线——邕州道)和明代开辟的滇黔东路构成,明代的滇黔西路上的驿站继承自元代的有:由不鲁吉站改名的松林驿,由火忽都站改名的炎方驿,另外比元代增加了沾益(今宣威城)、傥塘(今淌塘)、普陀三驿,而必畔站、法纳河站、陆凉站、豆温站被撤销。
明代曲靖境内设置的驿站,比较特殊的一个是位于“陆凉州东南一百三十里普陀村,洪武二十八年建”的普陀驿,是在邕州故道上设置的一个中继站,功能上接替了元代的豆温站。普陀驿“万历四十三年裁革”,是因为当时通往广西的线路改道折向罗平,普陀驿彻底失去了作用。另外邕州道主要作用是商道,不是官府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,在政治上不是很重要,因此明清两代政府在这个方向相关道路上设置的驿站、递铺都很少,普陀驿撤销以后,一个正式的驿站都没有。但是为了方便往来,地方当局还是在进入罗平的咽喉要地竹基(1963年11月26日划属师宗县)设置了矣腊驿等地方驿站。
明代曲靖府境内一共设置有十一处驿站:南北向倘塘驿、倘塘站堡、沾益驿、炎方驿、松林驿和普陀驿,东西向多罗驿、白水驿、沾益站堡、南宁驿和马龙驿。
明代在邻省进入云南的交界地方,特别设置有两关:北面宣威市境内的可渡关、东面富源县境内的胜境关,作为扼守要津的关隘,置哨兵进行戍守。幸运的是古驿道、两关的关城遗址,以及主要的建筑物等,至今仍然保留着。可渡关古驿道和关城遗址、碑刻等,201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胜境关古驿道和关城遗址、滇南胜境牌坊等,1987年12月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。
清代的交通路线及驿站的设置和明代基本相同,清代驿站分为驿站、递铺两部分。
清代滇东境内的主要交通道路亦沿袭明代,干线道路有三条,分别是通往四川的滇蜀路(滇黔西路、乌撒路)、通往贵州的滇黔路(滇黔东路、普安路)和通往广西的滇桂路(邕州路)。
清代在革除明代卫所的同时,继承和保留了明代所有驿站性质的站堡,驿站的数量、规模都比明代扩大很多。清代朝廷档案和《云南通志》都明确记录在曲靖府设置有十七处驿站,还不包括清代碑刻记录的罗平州矣腊驿站等地方性驿站,比明朝增加有可渡驿、普鲁吉堡、火忽都堡、平彝堡、定南堡、易隆驿等六处。
同时明清时代的驿站分为两类,一类是单纯的驿站,只是负责驿递与接待的站所,如倘塘驿和设置在观音寺里面的三岔驿等,只有房舍等相关设施;一类则是具有军事防御性质的关堡,如可渡、白水、松林、炎方,均建有城堡,堡夫还要承担守备任务。